2007年11月30日 星期五

經行泄瀉

內容全出自:
<<婦產科學>>
上海中醫藥學院編
商務印書館出品


概論

除月經的來潮,伴有大便泄瀉,但無其他原因所引起的,稱為「經行泄瀉」。本病一般在月經來朝前2、3日即開始泄瀉,至經淨後,大便即恢復正常,也有至經淨後數日方止。這種症候,有時可持續數年,日久對身體健康有一定影響。


病因病機
經行泄瀉的原因,主要是脾氣虛弱,或因血虛肝旺,克犯脾氣;或因腎陽不足,命門火衰,溫運失常。因此,本病可分為脾氣虛弱、肝旺脾弱、脾腎兩虛三個方面。

一、脾氣虛弱
脾司運化,脾氣主升,脾能統血,當經行之時,則血注於沖脈,以為月經。如因脾氣素虛者,經行時而脾氣更弱,以致運化無權,清氣下陷,導致水濕停滯於腸,而為經行泄瀉。

二、肝旺脾弱
肝主藏血,其性喜疏泄條達,如因肝氣郁結,肝氣橫逆,克制脾氣,則運化乏力,而脾氣益虛,水濕下流,亦可引起經行泄瀉。

三、脾腎兩虛
脾之運化有賴於腎陽的溫運以助消化,腎陽不足,則導致脾陽不振,濕濁內聚。故脾腎兩虧,亦可出現經行泄瀉。


辨症施治
一、脾氣虛弱

[主要症候]:經行時大便泄瀉,同樣呈周期性的發作,輕者大便溏薄,重者清希,日二、三次,腹隱痛,或不痛,或腸鳴,顏面少華,精神倦怠,或見形寒,飲食不佳。舌苔薄白,脈遲緩。

[症候分析]:平素脾胃之氣虛弱,血的生化之源亦衰少,既行經而血注於沖任,則脾胃的功能更形衰弱,消導失常,相互為因之下,故隨著月經的周期性而發生泄瀉。腹痛或腸鳴,飲食不佳;脾陽不足,濕困中焦,生化無權,則营血虧虛,雖然月經周期正常,但經量可見不足之象,以及顏面少華,精神倦怠,或見形寒,舌苔薄白,脈來遲緩。

[治療法則]:健脾止瀉

[處方用藥]:參苓白朮散<<和濟局方>>

方藥:党參3錢,炒白朮4錢,茯苓3錢,炙甘草1.5錢,淮山5錢,白扁豆3錢,桔梗1錢,炒苡仁3錢,砂仁5分(沖),蓮肉3錢。

本方為治療脾胃氣虛的基本方劑,原為散劑,今多改作湯劑,或丸劑服。如屬清氣下陷者,加煨葛根錢半升提清陽,陽虛甚者,減桔梗、苡仁,加附子1. 5錢、炮姜1錢以溫陽止瀉;月經不調者,加益母草3錢,香附3錢以調經。


二、肝旺脾弱
[主要症狀]:同樣在月經周期前後發病,証狀與前略同,經行泄瀉,必兼見少腹脹痛,舌苔淡白,脈濡,或兼弦脈。

[症候分析]:肝旺則剋犯脾氣,脾氣不足,故經行泄瀉,肝旺氣滯,故必見少腹脹痛,或脈兼弦象。

[治療法則]:抑肝健脾

[處方用藥]:痛瀉要方<<景岳全書>>

方藥:炒白朮4錢,炒白芍3錢,防風炭3錢,陳皮0.5錢

加味:
1) 抑肝理氣加青皮錢半、吳茱萸一錢;
2) 溫脾化濕加木香錢半、茯苓三錢;

本病如見血虛肝旺,月經不調者,可合逍遙散同用。


三、脾腎兩虛
[主要症候]:月經期或行經前,大便溏薄,或五更泄瀉,面色晦暗,腰腿痠軟,下肢畏冷,或臍中隱痛,小便清長。舌質淡、苔白滑,脈沉遲,或沉細。

[症候分析]:脾腎兩虛,則命門火衰,溫運乏力,故多見五更泄瀉。腎陽虛則面色晦暗、腰腿痠軟、下肢畏冷,或臍中隱痛、小便清長,呈現脈門火衰之象。脾虛故舌質淡、苔白滑,腎虛故脈沉遲,或沉細。

[治療法則]:溫腎健脾

[處方用藥]:健固湯<<傅青女主科>>合四神丸<<活人書>>

方藥:黨參4錢,白朮3錢,茯苓3錢,炒苡仁3錢,巴戟3錢;臨卧送服四神丸3錢。

方用健固湯培補脾腎,合四神丸(補骨脂、五味子、肉豆寇、吳茱萸,大棗)以增強溫腎益火之源,使腎陽振則脾健濕化,而泄瀉自癒。脾氣運化,氣血充足,則月經自然調和。

加減:如見經量減少者,可加益母草4錢、香附3錢以調經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