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1月13日 星期日

外陰白斑病

內容全出自:
<<婦產科學>>
上海中醫藥學院編
商務印書館出品



外陰白斑病,中國醫學中無記載。

特徵
1) 外陰部局限性或彌漫性的白色病變,陰部騷癢。
2) 陰部騷癢。
3) 皮膚粗糙、肥厚。
4) 失去彈性。

多發生於中年以上的婦女。與外陰癌可能有關,有少數的外陰癌患者有外陰白班症的病史。所以對於患本病後,要經常反覆檢查,以便及時預防及治療。

本病似乎與「陰癢」相接近。


病因病理
外陰白班症的發病原因到目前為止,還不十分了解,可能由於卵巢內分泌減低,加上局部慢性感染的刺激,逐漸引起外陰的上皮組織發生變化而形成本病。

在病理變化上可以見到皮層增厚,上皮細胞角化,進一步上皮層下的彈性纖維消失。

根據現代醫學的發病原理,結合中醫理論來探討,認為接近於肝腎不足,精血兩虧、血虛生風化燥。沖、任、督三脈一源而三歧,同出胞中,統於篡戶,循陰器,因精血兩虧,則影響沖、任、督三脈的正常調節,以致使陰部皮膚失去滋養,引起局部病變所致。根據臨床症候分析,歸納起來,可分為兩種原因:

1) 血虛肝旺
2) 腎虛陽衰

上述的病因學說,僅提供進一步研究。


臨床表現
早期外陰部多呈紅腫或組織生長增生肥大角化,以後皮膚變厚變白、乾燥,亦有出現灰白色,並發生皺裂,局部彈性消失,搔癢及刺痛,有時因騷癢而誘發成繼發性皮炎。白斑多呈局限性,甚至蔓延至肛門周圍。


診斷與監別診斷
根據臨床症狀和局部體徵表現,必須做活組織切片檢查,才能明確診斷。本病須與外陰白癜症相監別。

外陰白斑
1) 局部皮膚呈局限性或彌漫性白色病變
2) 開始皮膚紅腫或組織增生肥大角化,以後變厚變白,彈性消失。
3) 有刺痛

外陰白癜
1) 局部皮膚白色,而身體其他部位也有可能有白癜。
2) 皮膚沒有增生肥大角化,彈性和厚薄等都沒有變化。
3) 無騷癢或刺痛感。


辨証
一、主症分析。本病的主要症狀為陰部皮膚白色病變、搔癢。

1) 陰部皮膚白色病變
陰部為足厥陰肝經所過,由於血虛肝旺,精血兩虧,不能滋養肌膚,使陰部皮膚白色病變。

2) 陰部搔癢
由於肝腎不足,精血兩虧,血虛生風化燥,精氣不能充養陰器,使陰部搔癢。


二、臨床分型
1) 血虛肝旺:月經不調,頭暈目眩,陰部初期略有紅腫或有黃帶,繼則表皮增生肥大角化乾燥變白,奇癢難忍,或刺痛,脈弦滑。

2) 腎虛陽衰:小腹冷感,腰痠乏力,面色不華,月經過少或經閉,脈沉小,陰部表皮角化乾燥變白,有裂紋甚至組織萎縮彈性消失,局部騷癢或刺痛。


治療
本病注重局部外治,輔以內服方藥,如通過3~6個月治療,無特殊好轉,並顯示病損繼續進展的情況下,必須施行外陰切除手術。

一、辨証施治
1) 補陰活血、清肝化風(適用於血虛肝旺)
a) 蘇甲散
蘇木5錢,蘇炙鱉甲5錢,馬鞭草5錢。製法:同研細末,每日1錢。亦可改作煎劑服,如量作一劑。

蘇木、馬鞭草為活血化瘀、消腫止痛;鱉甲補陰血、清肝化風潤燥,適用於月經不調,外陰部呈紅腫或水腫,癢或刺痛,表皮變白乾燥,黃帶者。


b) 烏梢蛇片
烏梢蛇1襾研成細末,或軋成片劑,每片1分,每次5片,日服2次;或水泛為丸,每日1錢,分2次化服。

c) 蟾皮片
乾蟾皮1襾製法服法同上。

d) 當歸片
當歸1襾,製法服法同上,或服當歸丸(成藥)。烏梢蛇片或蟾皮片任選一種,與當歸片各半同服。


2) 溫腎助陽、祛風止癢(適用於腎虛陽衰)

a) 石楠散
石楠葉5錢,仙靈脾5錢,蛇床子5錢同研細末。每日3次,每次1錢,亦可改為湯劑煎服,如量作一劑。

方中石楠葉益腎祛風;仙靈脾、蛇床子溫腎止癢。本方適用於經來過少或經閉,面色不華,小腹冷感,腰痠乏力。上述片劑與丸劑亦可同時選服。



二、中藥外治方
1) 白斑外洗方
陳鶴蝨1襾,苦參5錢,蚤休1襾,蛇床子5錢,蘇木5錢,威靈仙5錢,野菊花5錢。

用清水十碗煎汁,倒盆內坐浴,乘熱先燻後洗。嚴重者於臨洗前加鮮豬膽汁一個與藥汁攪勻,每日2次,1個月為1療程。

2) 白斑外敷方
爐甘石1襾,密陀僧4錢,煅龍骨3錢,枯矾2錢,煅石膏3錢,炮山甲2錢,滑石5錢,制南星3錢,肥皂莢3錢去子、筋。

上藥共研細末,用麻油(藥用麻油)或凡士林調勻,每次坐浴後擦於患處,開始時每日擦3~4次,如症狀有好轉時可減為每日2次。


預防
1) 注意外陰清潔
2) 積極治療,反复檢查,以防癌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