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7月9日 星期三

滴蟲性陰道炎


內容全出自:
<<婦產科學>>
上海中醫藥學院編
商務印書館出品


滴蟲性陰道炎是婦科中常見疾病之一, 包括在陰癢與帶下的範疇內. 它的發病率, 以城市、工廈集居的居民比農村散居的居民為高. 傳染方式是通過公共廁所、公共浴室、腳盆腳布、游泳池、性交或消毒不嚴的醫療器械等作媒介或主要途徑.


病因病理
1) 多因忽視衛生, 感染病蟲所致
即所謂臟虛蟲蝕陰中, 蟲蝕作癢, 如<<女科經論>>引陳良甫說:「婦人作癢, 是蟲蝕所為, 三蟲在腸胃之間, 因臟虛, 三蟲作癢, 蝕於陰內, 其蟲作熱 微則為癢, 重者乃痛也」.

2) 脾虚生濕
由於脾虚生濕,郁久化熱, 濕熱生蟲所致, 如<<濟陰綱目>>說:「陰中生蟲螶, 如小蛆者, 乃濕熱甚而心氣又郁, 氣血凝滯而生」.

3) 肝經郁熱
陰部為足厥陰肝經之分, 是因懮思鬱怒, 肝經鬱熱注於下焦而成. 而<<濟陰網目>>說:「婦人陰中悶癢, 小便赤濇, 此鬱怒傷肝脾所致.」

現代醫學認為主要是由陰道毛滴蟲所感染, 在陰道內生長繁殖所引起的炎症.



臨床表現
外陰搔癢, 分泌增多, 呈乳白泡沫狀, 質稀薄, 當炎症嚴重時,伴有赤帶. 陰道粘膜充血, 或可見到散在的紅色斑點.


實驗室檢查
用棉花簽從陰道內取少量分泌放入盛有約1毫升溫生理鹽水的玻璃試管內, 再試管內取一滴溶液放在玻璃片上. 在顯微鏡下能見到活動的陰道毛滴蟲

陰道毛滴蟲 (網路圖片)

治療
一、內治法
本病應著重局部外治為主, 如炎症嚴重時, 結合症狀表現, 進行辨症施治, 可參考陰癢及帶下章節.

二、外治法
1) 蛇床子散蛇床子、花椒、明矾、百部、苦參各5錢乘熱先燻後洗,每日早晚各1次,10次為1療程。

2) 塌癢湯<<瘍醫大全>>陳鶴虱1襾,苦參、威靈仙、當歸尾、蛇床子、狼毒各5錢。用清水十數碗,熬滾,濾清,貯盆內,乘熱先燻後洗。臨洗前加豬膽汁二個更佳。用法如上述,10次為1療程。

3) 大蒜頭數個煎湯薰洗<<中醫婦科學講義>>大蒜有止癢殺蟲之效,用法如上述,10次為一療程。

4) 黃柏或黃連5錢加水300ml, 煎至100ml, 用帶綫棉球浸藥液後, 塞陰道, 12小時後自行取出, 每日1次, 10次為1療程, (上海第一醫院婦產科醫院)

5) 鴉膽子20個去皮, 用水1杯, 煎到半杯, 待涼, 用帶線棉球浸藥液, 塞陰道深處, 隔8~10小時取出, 每天1次, 10次為1療程.


三、西醫治療
1) 可用0.5~1%醋酸或乳酸液沖洗陰道, 每天1次.

2) 滴維淨1片塞陰道深處, 每晚1次, 10次為1療程.

3) 滅滴靈200mg, 內服, 每日3次, 7天為1療程, 可適用於久治不癒的患者或未婚婦女. 此藥亦可作道塞藥用, 特別對頑固性患者口服和外服並用.

4) 如繼發感染嚴重者可用金霉素250mg加葡萄糖粉或乳酸2g, 用糯米紙包好, 塞陰道深處, 每天1次, 5次為1療程.

5) 遇老年人或閉經患者除上述治療外, 同時給乙菧酚0.5~1mg, 每晚塞陰道, 以幫助陰道上皮細胞的生長和增加其抵抗力.

6) 未婚婦女可選以上一種藥物(片劑可溶解於蒸餾水中)用導尿管作陰道沖洗.


注意
1) 外陰搔癢者, 切勿用開水燙洗, 以避免外陰燙傷發生潰瘍.

2) 月經期間, 停止用藥

3) 治療期間, 避免性交. 每天換內褲, 並用開水泡洗曬乾.

4) 本病在月經期最易复發, 所以在經淨後應复查, 即使找不到滴蟲, 也應再用藥5~10天, 以鞏固療效. 連續3個月皆為陰性者為治癒.

5) 對經常复發的患者, 最好要檢查其男方有無滴蟲, 如有的話, 要同時給予治療.

2008年7月8日 星期二

陰道炎 (概述)

內容全出自:
<<婦產科學>>
上海中醫藥學院編
商務印書館出品


陰道炎和肛門、尿道口相鄰近, 很容易被病菌所侵入, 但是在正常情況下, 陰道表面為多層鱗狀上皮細胞所覆蓋, 抵抗力較強, 加上陰道分泌物呈酸性, 所以對一般的化膿菌不易繁殖而引起發炎. 當陰道分泌物酸度改變, 或被原蟲或其他致病菌侵入時, 就可引起發炎. 常見的有滴蟲性陰道炎、霉菌性陰道炎、老年性陰道炎三種.

前庭大腺炎

內容全出自:
<<婦產科學>>
上海中醫藥學院編
商務印書館出品



前庭大腺炎在祖國醫學中稱為「陰腫」。其陰部一側或二側紅腫脹痛,甚至化膿成膿腫,日久,可引起囊腫。如<<婦人良方>>說:「婦人陰腫,外症兩拗小腹腫痛,或玉門掀紅作痛,或寒熱往來,憎寒壯熱,內症或小便滯澀。」已比較明確敍述了本病的症狀。


病因病理
一、肝經濕熱
婦人陰戶,為肝經之分,由於郁怒損傷肝脾,肝郁則化火,脾鬱濕盛,化為濕熱,下注於陰部所致。如<<婦人良方>>說:「婦人陰中腫痛,或肝經濕熱下注,或郁怒傷損肝脾」。

二、感受外邪
由於產時脈絡受損,或由於房勞過度,傷損陰戶,感受外邪所致。如<<女科經論>>引陳良甫說:「婦人陰腫……胞絡虛而風邪客入,風氣乘於陰,與氣血相搏,令氣痞塞,腠理壅閉不泄越,故令腫」。

現代醫學認為主要是通過性交、分娩或其他接觸,前庭大腺感染化膿,主要是大腸桿菌、鏈球菌、萄葡球菌,使管壁粘膜發生充血腫脹甚至化膿等炎性病變。


臨床表現
急性時期症狀輕重不一,有的毫無自覺症狀,或有陰部疼痛,陰道分泌物增多,或稍有發熱。前庭大腺管口紅腫,粘膜外翻,稍加擠壓即有膿液自管口流出。如管口閉塞,膿腫形成,則見局部腫大,有觸痛、波動感,有時自己破裂,膿液流出。


辨証
一、主症分析
(本病的主要症狀表現是局部紅腫疼痛)
紅腫疼痛:由於肝經郁熱,濕熱下注,或陰部感受外邪,以致氣血壅滯,阻塞不通,不通則痛,故見陰部紅腫疼痛。

二、臨床分型
1) 肝經濕熱型
局部紅腫脹痛,帶下增多,色黃,胸朊不適,納少,小便赤。舌苔黃膩,脈弦數。

2) 感受外邪型
局部紅腫疼痛,或有形寒發熱,帶多,舌苔薄黃微紅,脈細數。


治療
一、辨証施治:
1) 清肝火,利濕熱

適用於肝經濕熱型

處方:龍膽瀉肝湯

方藥:黃連1錢,山梔3錢,黃芩3錢,連翹3錢,赤芍3錢,當歸3錢,檳榔3錢,大黃3錢(後下),桔梗2錢,木香1錢,薄荷1錢,生甘草1錢。

本方有清肝膽實火,利濕熱之功,適用於初期膿未成時,局部表現紅腫熱痛,帶下增多色黃。
化膿時宣清裏熱,通二便,方用內疏黃連湯<<醫宗金鑒>>



2) 清熱解毒、祛風消腫

適用於感受外邪型

處藥:加減消毒散<<外科真詮>>

方藥:蒲公英5錢,銀花3錢,玄參3錢,赤芍3錢,連翹3錢,皂角刺3錢,前胡3錢,防風3錢,炒山甲4錢,香附4錢,生甘草2錢。

本方有清熱解毒消散,適用於初起焮紅熱毒較盛者,如已潰去皂角刺;無表症去前胡、防風。


二、抗菌素治療
青霉素、鏈霉素肌肉注射或四環素口服。


三、外治法
1) 局部外敷黃金膏。攤於紗布上,敷于患處,每天換1次。或用熱毛巾濕敷,1天2~3次。
黃金膏製法:大黃、黃柏、姜黃、白芷各5斤,南星、陳皮、蒼朮、厚朴、生甘草各2斤,天花粉10斤,共研細末。用凡士林8/10,上藥粉2/10調勻成膏。

2) 鮮蒲公英2襾搗爛加少許蜜糖調勻,敷于患處,1天1次。

3) 野菊花5錢、紫花地丁、蒲公英各1襾,龍膽草5錢,赤芍3錢煎湯,乘熱先燻後洗,1日2次。


四、手術

女性生殖系統炎症

內容全出自:
<<婦產科學>>
上海中醫藥學院編
商務印書館出品


女性生殖系統炎症, 是婦科最常見的疾病. 包括外陰炎、前庭大腺炎、陰道炎(滴蟲性陰道炎、霉菌性陰道炎、老年性陰道炎)、宮頸炎、盆腔炎(包括結核性盆腔炎)等。炎症雖然發生在生殖系統,但能影響全身。因此,在發病過程中,除了有局部症狀和體徵外,同時也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反應。對久病不癒的慢性炎症,嚴重地影響了患者健康、生育和勞動。

導致本病發生,在中國醫學中,不外為內因和外因二種:

外因:
1) 由於濕熱或風熱之邪客阻胞宮、胞脈,或任、沖、督、帶諸脈,與氣血相搏,腠理壅閉不泄而致;
2) 由於房勞過度腎氣耗傷/生產時胞脈所傷

內因:
1) 由於脾虛濕盛,郁久化熱,濕熱之邪阻滯胞宮,影響沖、任、督、帶諸脈之氣運行,因而發病。
2) 由於懮思郁怒,肝脾虧損,郁久化火,注於下焦而成。


現代醫學認為在正常婦女的外陰、陰道內可見到不同的病原體,但由於生殖器本身有著比較完善的防禦機能,在組織解剖方面:平時陰道前後壁貼緊,宮頸內口緊閉及宮頸管內有粘液堵塞,均能自然地阻止病原體侵入。在生物化學方面:正常成熟婦女的陰道內有抗酸杆菌,能使陰道上皮細胞內的糖元變化為乳糖,能保持陰道分泌物呈酸性,抑制細菌生長。還有子宮內膜周期性脫落,也有利於清除病原體。因此一般不會引起疾病。若由於某種因素如不注意四期衛生、分娩、手術、性交等破壞了上述的自然防禦機能,或因卵巢功能不全,或由於患全身性疾病機能抵抗力減弱時,病原體侵入生殖系統某一部分生長繁殖引起炎症病變。


科學的分析認為外因是變化的條件,內因是變化的根據,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。正如<<內經>>中闡述「正氣存內,邪不可干」(<<素問.刺法論>>),「邪之所湊,其正必虛」(<<素問.評熱病論>>)等的論說。指出女性生殖系統炎症的性質、累及的範圍和結局,雖與病原體的生物特性、數量和毒力,但主要取決於機體的內在因素,因此,同樣的病原體在某一機體上可以引起炎症,而另一個機體上卻不能致病,在某一個機體上以急性形式出現,而在另一個機體上反應卻比較輕微,過程亦較緩慢。所以在防治本病方面,應注意增強機體的生理防禦機能及抗病能力是很重要的。


女性患的生殖系統炎症如下: (請click下列項目)
1) 前庭大腺炎
2) 滴蟲性陰道炎
3) 霉菌性陰道炎
4) 老年性陰道炎
5) 子宮頸炎
6) 盆腔炎
7) 結核性盆腔炎